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研究生招生宣传册
(2018)
招生电话:0516-83500482
联系人:余老师
电子邮件:354606174@qq.com
物电学院网站:http://phy.xznu.edu.cn/
研究生院网站:http://yjsc.jsnu.edu.cn/
江苏师大物电考研交流群:495113676
一、研究生学位点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省属高水平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光学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物理和光学2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物理教育,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和控制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科研平台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
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建设项目(激光工程与技术);
江苏省优势学科二期建设项目(光学工程);
教育部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
近五年科研平台获得资助约1.5亿元。
三、导师团队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48人,教授14人,副教授28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3名,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5人,国内外兼职教授5人。
四、学科建设
1.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于2010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包括光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微纳结构材料与器件、光学功能材料与器件4个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拥有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科研设备总值约6000万元。光学工程学科面向“国家对中红外激光技术”和“江苏省对激光产业发展”的重大和迫切需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创新团队。团队先后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和“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0余人次获得“百人计划”、“江苏特聘教授”、“高端外国专家”和“江苏省双创”等省部级人才项目;本学科还柔性引进了中国工程院范滇元院士、中国科学院徐至展院士、激光领域战略科学家Ueda、现代透明陶瓷发明人Akio Ikesue以及“中组部千人”李成博士等一大批国内外顶尖学者,形成了“大师+团队”的良好发展格局,在高功率中红外激光技术和新型光学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与优势。学科近五年先后获得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资助、累计获得平台建设经费约1亿元,初步形成了“科研、学科、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模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光学工程学科在科研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的成果,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40余项;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近60余项。沈德元、唐定远教授等一批学者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等奖项。
2.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专业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物理和计算凝聚态物理、低维凝聚态物理、非线性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理论物理有较早的发展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与苏州大学联合招收过两届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已经招收了16届研究生。近年来,学科围绕物理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李印威博士获得了2017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Nat. Commun.、P. Natl. Acad. Sci. USA (PNAS)、Adv. Funct. Mater.、Phys. Rev. Lett.、Sci. Rep.、NanoLett.、Catal. Sci. Tech.、J. Phys. Chem. C、J. Chem. Phys.、Phys. Rev. A、Phys. Rev. B、Phys. Rev. D、Phys. Rev. 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该学科拥有李延龄教授为带头人、李印威博士和齐景山博士等为骨干的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晶体结构预测手段对碳化物开展的系列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PNAS等国际核心期刊上;在常规超导材料硫化氢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最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上。
3.光学
光学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一级学科物理学的二级学科。该学科研究方向包括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生物光子学、光电子信息处理和光电功能材料。该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拥有价值5000余万元的先进科研设备。该学科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建制引进海外创新团队,组建了一支由院士、国际顶尖学者、杰青、千人组成的高水平海外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并拥有包括江苏省特聘教授和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在内的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获得军口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教学、科研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大部分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本学科截至2016年共培养研究生50余人,其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19人,其余就业于事业单位及国内外相关光电技术企业。
4.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由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共同建设的一级学科,经过几十年发展,两学院在材料科学领域均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目前,我院在该学科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新能源材料、催化材料、功能材料的设计与量子调控、光功能材料。现有仪器设备5367台(套),设备总值8749.5万元。师资人员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0余名,教授8名,副教授17名,31人具有博士学位。该学科近三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Nat. Commun.、P. Natl. Acad. Sci. USA (PNAS)、Adv. Funct. Mater.、Catal. Sci. Tech.、Inorg. Chem.,J. Mater.Chem. A, Nanoscale, J.Power Sources,Electrochem. Commun.和Electrochim. Acta等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1篇发表在SCI工程技术类一区刊物上。该学科与美国、英国、瑞典、俄罗斯以及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固体所的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围绕新型材料的设计和超导特性、低维材料的光催化特性、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在Nature子刊和PNAS一级学科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受到广泛关注。近期撰写的关于光催化研究的评述文章被选为Catal. Sci. Tech.期刊封面文章。
5.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教学(物理)于2007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同时招收在职教育硕士和全日制教育硕士。近十年来,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学科教学(物理)现有指导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并在校外聘任了8位具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和特级中学教师担任导师,指导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科累计承担了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教材和教学用书12部。在培养理念上形成了了以学生为本、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方向有中学物理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外物理教学的比较研究;中学物理创新教学研究、中学物理学习研究等多个方面。
6.工程硕士(控制工程)
控制工程专业于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该专业是以工程领域中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控制理论、传感器检测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和实现各种控制装置、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和应用,实现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目前,我院该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智能信息处理。现有校内导师18人,企业导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近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级科研项目17项,企业研究课题9项,获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1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CPCI 收录100余篇,主编省重点教材1部。
五、研究生教育
1.科研成果
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100余人,6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院先后培养90余名研究生获得学术学位,60余名研究生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院致力于“质量工程”建设,学风扎实,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由沈德元教授等主持的《地方高校“多方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课题,荣获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近三年,学院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多项代表性成果:共获得省、校助项目22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获得其他各种奖项40余项,其中省优秀毕业论文5篇、国家奖学金10多人次、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奖5项、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奖10余项。
2. 学术交流
学院长期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并与国内一流高校、研究所和多家企业联合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工作站、校企联盟以及院士工作站等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支持研究生到海外学习,参加国内外重大会议(长沙会议、生物医学光子学年会、国际激光陶瓷会议、国际凝聚态物理与计算材料科学会议、CALYPSO研讨会、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等会议);并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六、研究生招生与就业
1. 江苏师范大学奖助学金及招生优惠政策
(1)奖学金: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每人12000元/年,二等奖学金每人9000元/年,三等奖学金每人6000元/年。学校还提供国家奖学金(2万元)、朱敬文奖助学金等奖助基金,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科研。注:硕士生中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985”高校和“211”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我校接收的推免生,第一学年可直接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
(2)助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学校还设立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申请并被批准后,助研岗位津贴400元/月,助教岗位津贴800-1000元/月,助管/辅导员岗位津贴600元/月。
(3)凡报考我校的推免生均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a.推免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享受最高学业奖学金(12000元/人);
b.江苏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接收的推免生(注:江苏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中有“★”和“▲”号标记的专业),入学后学院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或科研经费资助(奖励和科研经费资助情况详见学院招生优惠政策);
c.录取在省优势学科和省重点学科推免生,在学校实施拔尖创新型研究生项目选拔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列入计划,资助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选派到国内“双一流”高校联合培养;
d.推免生在入学后第一学年评定国家奖学金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e.推免生申请“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辅导员)岗位优先安排;
f.推免生到学校参加复试的,按照财务相关规定入学后报销往返交通费;
g.推免生入校后有权优先选择导师。
2.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奖学金及招生优惠政策
(1)光学工程优势学科奖,第一志愿报考我院光学工程并被录取的,入学后学院给予奖励1万元,优先派出到海外高校访学。
(2)我院接收的推免生,在学校的奖助学金及招生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享受以下奖励政策:推免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享受最高学业奖学金(12000元/人),且评定国家奖学金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推免生入校后有权优先选择导师;学院对接收的推免生给予一次奖励,奖励标准为:毕业于“985”高校的10000元、毕业于“211高校”的8000元,毕业于其他学校的6000元,对毕业于我院的推免生,奖励按“211”高校标准执行。奖励由学院承担;学院对接收的推免生按3万元/人的标准给予科研资助,学院和导师各承担1.5万元,学院承担费用由光学工程优势学科支出;推免生可以申请到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一年以内的学术交流,资助标准为10万元/年,不足一年的按在外实际时间折算,并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费用由光学工程优势学科支出。
(3)光学工程、光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物理专业实行助研津贴政策,研究生协助导师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研究课题,由导师根据其表现发放助研津贴每生600—1000元/月。完成科研任务优秀的研究生,由导师酌情再给予奖励津贴。
3. 就业情况简介
近年来学院先后培养90余名研究生获得学术学位,60余名中学教师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就业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毕业生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教育部门。其中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机构和985高校(如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部分毕业生现已成为高校骨干(如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毕业生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训练、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
七、附:《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