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发布者:陈晓曦发布时间:2018-12-03浏览次数:2450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教育部新闻通稿

1128日,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林蕙青指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立足保障民生抓就业,立足维稳抓就业,立足立德树人抓就业,立足服务需求抓就业,立足内涵发展抓就业, 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治站位,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林蕙青指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尽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在增加,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好各种困难和挑战。各地各高校要抓住关键环节,全力做好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是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增加中央基层项目规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和勉励语精神,鼓励更多大学生到部队建功立业。抢抓农村发展重大机遇,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二是以更宽的视野打开就业新渠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输送更多毕业生。发挥服务业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作用,引导毕业生到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就业创业。构建适应新动能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工作机制,支持毕业生到新业态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三是以更实的举措开发“双创”新动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宣传落实好创业及培训补贴、保留学籍等扶持政策,加大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四是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建立全员参与的“一对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防范就业欺诈行为。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

  林蕙青强调,要狠抓责任落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要狠抓预警防范,针对可能变化的形势,制定专门应对预案,提前建立政策储备;要狠抓督查整改,坚决落实就业统计“四不准”要求,对弄虚作假问题严查严处;要狠抓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典型发言材料





20181128




目录



一、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


提高站位  精准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葛道凯


江苏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站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指标。2018年已实现初次就业率连续12年超过80%,可预期年终就业率将连续14年保持在95%左右,适配性、稳定性、公平性等就业质量核心指标连续3年稳步提升。

一、聚焦战略,守牢总体导向

深刻理解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准确定位工作方向。一是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围绕重大战略规划,5年累计输送209万毕业生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73万毕业生到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大学生应征入伍和到国际组织实习就业人数逐年提高。二是唱好基层就业“主旋律”。做好“西藏专招”“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好学费补偿代偿、升学等优惠政策。基层就业比例稳步增长,5年累计为基层输送近70万毕业生。三是奏响创新创业“最强音”。全省高校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2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2个,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1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近5年累计引导230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实训。

二、聚力稳定,强化研判应对

科学研判人才供求趋势,以超前谋划应对发展中的变化,确保就业稳定。一是布局就业攻坚“桥头堡”。迁移6所独立学院到高教资源薄弱区域办学,并将新增资源向苏中、苏北倾斜,推动全省13个设区市高教资源均衡布局。针对专业结构性矛盾,近两年通过动态调整共撤销博士和硕士学位点45个,自主增列学位点31个。二是建立形势变化“望台”。通过深入调研,持续发布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苏南地区 “机器换人”计划对毕业生就业影响、中美经贸摩擦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等专业调研报告。加强科学预判,引领工作方向,稳住供需预期,拓宽机遇空间。三是夯实就业稳定“主战场”。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倡导理性择业,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2018届毕业生到省会城市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上升到76%,到小微企业就业的人数约31万人,占到企业就业总数的90%

三、聚合资源,推进精准服务

强化立体式就业工作载体建设,以精准服务实现保量提质。一是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全覆盖”。建立智慧就业数据中心,实现全省高校、全省各市人才服务中心毕业生供需信息互联互通,共建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目前91job智慧就业平台覆盖全省158所高校,累计注册大学生325万人,今年发布招聘岗位已达279万个,访问量已达8.9亿人次。二是深化就业工作联盟“大协同”。全省划片建立7家高校就业工作区域联盟,联合人社部门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岗位推荐和服务接续工作,切实破除资源壁垒,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就业创业在江苏”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推动更深入、更精准的校校、校企、校产和校地合作。三是打造人才供需对接“小精专”。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层次、分科类、小型化、常态化发展,实施“百校联动”就业计划,供需信息开放共享,“点面结合”发挥带动辐射效应。已为2019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活动1048场,参会用人单位累计达23万家次,择业机会充足,就业质量平稳向好。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本次会议要求,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


 “五力”助推“五化”

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姜亚军


近年来,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作为检验办学质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五方面着手,认真细致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在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全省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仍然连续8年保持在86%以上。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是力推“逐梦计划”,实现就业引导科学化。2015年起我们改变以往课堂说教的单一模式,实施在校大学生进机关、进企业、进科研院所、进社会服务机构、进基层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万人逐梦计划。2015年以来,共计7万大学生参与此项活动;活动既帮助了大学生更加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遏制了慢就业现象,也有利于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据统计,三年来,我省到县及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有32.3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

二是力推“成长档案”,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注重全程化指导。一是个人成长档案数字化。鼓励新生入校后即在老师指导下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并适时更新。二是指导教师全员化。试行全员导师制,导师根据

同年级、不同人群,开展进阶式、精细化个体指导。同时加强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3年来仅省级层面就培训了1600人次三是课程指导常年化。开设就业相关课程,分类开展政策咨询、学业发展、行业前景、赛事实践、求职技能、升学讲座等就业指导活动,最大程度满足

同年级的学生所需。

三是力推“互联网+就业”,实现就业服务专业化。利用互联网为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一是实现精准推送到位。建立毕业生基本信息库,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定时、定向精准推送就业信息。二是实现信息共享到位。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在求职补贴申请、离校手续办理等诸多方面,凡是其他部门能查询到的,学生均无需提供证明。是实现服务保障到位。利用微信群、QQ群等适时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毕业生在网上应聘、面试以及就业手续一站式办理等,提升毕业生对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

四是力推“双百行动”,实现就业帮扶精准化。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作为精准帮扶的对象。一是政策支持。制定下发《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双百行动”的通知》,启动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双百行动”,即对所有建档立卡毕业生必须做到就业创业“帮扶百分百”、对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努力做到“就业百分百”。二是资金保障。争取财政资金1200万元,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帮扶,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毕业生;同时,将求职补贴标准从每人800元提升至1200元,重点向建档立卡毕业生倾斜。三是措施得力。制定《帮扶情况记录表》,确定“一对一”帮扶联系人,实行台账管理并纳入年度考核,取得明显成效。截至8月底,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已实现百分百就业。

五是力推“一把手工程”,实现就业保障责任化。抓好就业工作,关键在一把手。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坚持每年由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与高校“一把手”签订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凡8月底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约谈诫勉高校主要负责人。二是实行拨款联动制。每年对各高校就业创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考核结果作为省属高校绩效拨款的重要依据。“一把手”责任的落实,确保了各高校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保障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展望201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还将持续攀升,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以更有力的措施、更优质的服务、更完善的制度,全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


构建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生态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赵长禄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遵循规律、发挥优势、注重长效,双创教育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立德树人“大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营造创新氛围,用创新文化“塑”

发扬科技报国的光荣传统,充分运用“延安根、军工魂”文化基因和建校78年的砥砺奋进史教育学生,将双创能力培养与家国情怀、时代担当教育相结合。年均开办“百家大讲堂”百余场,每年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宣传周,持续开展国防教育和杰出科技团队榜样教育,构建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打造厚植沃土。

二、完善创新机制,用创新模式“育”

始终依托雄厚的国防科研实力和学科优势,将“大科研”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推进资源协同,形成鲜明特色。着力打造了“‘党委领导、教师引领、标杆带动’的工作机制和部门学院协同、师生校友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双创工作大格局。建立完善“四年不间断”的双创培养模式,形成了本科一、二年级以跨专业综合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多学科教师团队为指导;高年级学生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以科研项目转化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建立科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机制,纵向建立科技创新梯队,强化本硕博不同学历学生的贯通传帮带;横向建立跨院系、跨学科创新团队,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吸纳学生参与“空中机动无人侦测平台”复杂系统等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科研活动反哺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的“大科研”互动。

在“大科研”引领下,“双创”成绩显著,以学校智能车、节能车、方程式赛车等“三车”为代表的双创团队斩获多个大奖,并实现了从创新到创业的成果转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近3年累计获奖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中云智车”等3个项目获得冠军、季军和金奖。

三、强化创新保障,用平台政策“促”

一是着力筑实创新创业活动的硬条件。实施“精工双创提升计划”,将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面向学生能力提升,形成了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等一批创新实践品牌平台,并建设20个学科专业实验室,大量开设开放实验课;建立20余个校内双创平台,在空间、经费等方面优先安排。

二是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的软实力。实施“创新创业积分”制度,在“学分转换”“免试保研”“评奖评优”等方面体现创新创业贡献,坚持长效的政策扶持;建立了200余人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2018级全体新生配备了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每年举办“世纪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超1500件。通过校校、校企、校地协同,实现校内外“双创”资源深度融汇。2018年,北理工与北航联合举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整合近10亿元校友基金和1.5亿元专项资金,形成良好效应。

长期以来,北理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2018年,毕业生到国防系统就业人数占直接就业人数的31.5%,到国家重点单位、世界500强企业的就业人数占直接就业人数的63.1%。近年来,学校青年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创业毕业生带动就业人数累计千余人。

面向未来,北理工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立德树人中扎实推进“六个下功夫”,坚持以创新创业为载体,创新培养模式,深化育人协同,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紧缺技术技能人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 张桦


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成长起来的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通过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聚焦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全方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签约率达到88%

一、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一是围绕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瞄准本市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新兴重点产业,调整组建智能制造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和新能源系,对接产业不同需求,全力打造从中职、高职到应用技术本科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引企入校加强专业建设。与西门子、空中客车等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校企合作重大项目,通过共同研究工艺标准、共同开展项目培训,孵化出航空电子设备维修、风能与动力技术等一批高职专业和飞行器制造工程等14个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三是吸引企业投资共建实验实训室,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实训条件。与博世、西门子等企业共建校内工程实训室20个,艺术设计、财务管理类实训室7个。

二、实施订单项目,着力培养企业紧缺人才

一是聚焦国防科技、轨道交通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共建“天津市国防科技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天津市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按照长征火箭、天津轨道等合作企业的技术标准,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内容,为长征运载火箭项目订单培养了145名毕业生,参与了“长征七号”的机加工、总装、质量控制等环节;连续10年为天津地铁定制培养了学生近千人。二是服务德资企业在津发展。学校与大众、西门子、施洛特等十余家在津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项目,与天津大众变速器开展的“双动力”订单培养,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双元制”本土化培养项目,大批中德毕业生成为企业技术能手和培训师。三是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制定教学内容。以博世力士乐双元制班项目为例,全部采用国际化标准开展教学与实训,德国工商会(AHK)作为第三方负责监控培养质量,学生需通过AHK考试方可就业。“供不应求”已经成为中德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生态。

三、服务国家需要,校企合作创新育人举措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企合作举办“大国工匠”讲坛、“匠心·创新”论坛等系列活动,走入企业开展就业指导,应用“思政VR”等手段丰富育人形式,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勇做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二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学校和大唐通信、启诚伟业等四家企业合作共建柬埔寨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鲁班工坊,输出中德职业教育品牌和模式,为澜湄五国培育急需通信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努力构建“中高本硕”贯通培养路径。从今年开始,学校在高职“三二分段”层次与企业、中职院校三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启动“中、高”衔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大众变速器尝试探索“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开展“教育、实践、实战”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立足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454项、“大学生创业立项”94项,获双创类荣誉国家级21项、省部级55项,毕业生近两年自主创业率达4.3%

下一步,我校将持续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好本次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更高水平职业教育平台,全力为本地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之


深化校企合作  助力就业创业

推动大飞机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徐春夏


中国商飞是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2014523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公司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研制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搞大飞机和我们“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国产商用飞机研制的关键里程碑节点,习总书记先后14次做出重要指示。公司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飞机事业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始终把高校毕业生作为支撑公司发展建设的战略核心资源,汇聚好、使用好、培养好高校毕业生人才,促进毕业生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的选择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吸引汇聚优秀毕业生,筑好大飞机人才“蓄水池”

公司坚持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一是持续加大招聘力度。高校毕业生作为最可依靠、最有潜力的源头活水,员工数量从公司组建时的3800多人增加到11400多人,其中高校毕业生6700多名,占到公司人才增量的88%二是主动创新招聘模式。策划空中宣讲,向全球毕业生讲述大飞机故事、传递大飞机声音开展实习生“启航”项目,帮助毕业生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80%的毕业生经过实习脱颖而出、签约入职。三是积极拓展招聘渠道。不仅与北航、西工大、上海交大等12所航空类、工程类高校开展战略合作,还通过设立大飞机奖学金等扩大高校“朋友圈”,招录生源覆盖国内100余所高校、300多个专业。

二、激活用好优秀毕业生,打造大飞机人才“生力军”

公司坚持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一是用理想信念感召毕业生。深刻认识大飞机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意义,用国家情怀和民族大义凝聚优秀毕业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入主战场,干大事业二是靠专家队伍带领毕业生。公司有160人入选中央、地方各类人才计划,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培养型号总设计师、专业总师、主任设计师近300人。高精尖的人才布局为毕业生搭建起成长成才的“阶梯”,一对一的“师徒带教”帮助毕业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更好掌握工具方法,更加认同“航空强国、四个长期、永不放弃”的大飞机创业精神。三是在项目攻关中用好毕业生。聚焦三大型号组建产品集成项目团队,按照技术图谱组建专业能力团队,注重在关键、吃劲岗位锤炼优秀毕业生,精准滴灌培育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工作业绩突出的青年骨干。四是以创新机制激励毕业生。深化“人才吸引、稳定和活力”专项改革,探索员工收入与产品全生命周期捆绑,努力以中长期的物质激励、岗位激励和精神激励,让奋斗充满快乐,让未来充满希望,员工满意度和敬业度指数逐年上升。

三、联合培养优秀毕业生,建设大飞机人才“新高地”

历经十年艰辛奋斗,公司实现了我国商用飞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但相比波音、空客一个型号投入5000-6000名成熟人才,我国商用飞机产业链人才储备和培养任重道远。公司策划实施“万人精兵工程”,规划到2035年人员总量超过30000人,打造管理、项目、技术和技能精兵10000,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大飞机人才“新高地”。一是关口前移开设“订单班”。紧贴商用飞机高端复杂项目研制需要,聚焦电子电气、机械、力学等重点专业整建制定制人才,为大飞机事业输送稳定、充足、优质的毕业生生源。二是共建特色优势专业共同提升系统集成、飞机销售、民航运营、适航管理等主制造商核心专业,探索开设航空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等前沿专业,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三是联合培养拔尖人才通过共用行业专家,组建商用飞机联合创新团队;通过共建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通过共享全球资源,挂牌成立“商飞大学”,培育培养大飞机拔尖精英。

回望十年征程,大飞机事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取得重大突破。展望未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公司将在教育部的鼎力支持下,与各高校携手推进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到研发世界级产品、塑造世界级品牌、建设世界级企业、形成世界级能力的伟大奋斗中来,锤炼一支打不垮、打不散、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忠诚于大飞机事业的铁杆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