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上午,受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保田副研究员来我院学术交流,并在物电学院428会议室作了题为“笼目晶格体系的超导、电荷密度波及拓扑态”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李印威教授主持,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会议开始,李印威教授介绍了王保田副研究员的研究方向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王保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引进优秀人才,是Phys. Rev. Lett.、Nature Communications、Matter、Nano Lett.、PRB等国际期刊审稿人。2016年起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散裂中子源工作,主要使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及中子散射实验研究凝聚态材料的结构和物性。在Natl. Sci. Rev.、Nat. Commn.、Npj Comput. Mater.、PRB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100余篇,他引4000余次,H指数3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SAF联合基金、青年项目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曾获山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山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创新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等。
接下来,王保田副研究员介绍了笼目晶格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方法,以及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他首先从笼目晶格独特的几何结构出发,阐述了其在拓扑电子态、超导现象和电荷密度波(CDW)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王保田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以AV3Sb5(A = K,Rb,Cs)为代表的典型笼目晶格材料体系,详细讲解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电子声子耦合理论在揭示其超导机制中的应用,分析了材料在不同外部条件(如高压、掺杂、电子温度调控)下电性与结构的变化规律。
报告中,王副研究员系统展示了如何通过能带结构、费米面嵌套、声子谱分析等方法识别材料中的电荷密度波转变机制,并结合中子散射实验和同步辐射实验结果,对超导与CDW竞争或协同作用的微观物理本质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他还介绍了二维材料及氢化物超导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分享了团队在探索新型超导材料、理解超导与拓扑态关联性方面的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成果。
此外,王副研究员还结合自己在国内大型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怀柔HEPS等)开展中子散射与电子结构研究的经验,鼓励同学们关注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积极利用先进的大科学设施进行创新性研究。整场报告内容详实、逻辑严密,不仅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还结合最新实验进展和科研实际问题,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视角。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踊跃提问,围绕电子温度在超导计算中的处理、结构相变对电子结构影响、第一性原理方法在新材料预测中的应用等问题与王副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整场报告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一审:程静静,二审:张乐,三审:王夫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