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上午,受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邀请,苏州大学邹培超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并在学院327会议室作了题为“多物理场耦合下金属负极的演变与调控”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林雨潇副教授主持,我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邹培超,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PI),苏州大学能源与材料创新研究院动力电池与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吉利学院特聘教授(兼职),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江苏特聘教授和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长期从事二次金属电池电极结构、电解液与表界面设计及其动态演变机理的研究,主要研究体系包含水系/有机系/固态锂电池、钠电池和锌电池等。迄今已以(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ESI高被引4篇),获授权中国专利8项。曾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一等奖,并担任《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Carbon Neutralizatio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青年编委和《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期刊客座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5项。
使用高比容量金属负极材料(如金属锂、钠和锌等),进而发展二次金属电池,是突破现有二次离子电池体系能量密度极限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金属负极的使用面临负极演变形态与方向不可控、金属源使用过量和界面失稳失活等挑战,导致电池可逆性差、循环寿命短和能量密度低。在报告中,邹教授首先从多物理场的视角,总结金属负极不同演变形态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介绍了金属负极的演变与其微环境中多物理场(电场、浓度场、应力场、温度场等)的分布紧密关联。基于对金属负极的本体/界面结构的深入理解,邹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多物理场调控策略提升金属电池可逆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金属负极生长微环境多物理场的靶向调控,提升了金属电池使用效能这一核心问题。
报告结束后,邹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多物理场的协同影响及调控、金属负极枝晶生产机制及抑制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报告加深了师生对于金属电池及其负极演变调控的认识,为相关师生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
一审:林雨潇 二审:张乐 三审:何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