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招生专栏】欢迎报考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发布者:郑文文发布时间:2020-07-19浏览次数:2138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一、 学院概况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为物理系,始建于1958年,是学校建制最早的系科之一,办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劲。1980年,由物理系参与研制生产的晶体管被选用在运载火箭上,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物理)、电子信息类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江苏省优势学科“激光工程与技术”,现为“江苏省激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长单位。

 

二、 优势特色

        教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2人,62%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国家级特聘专家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特聘教授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5人、双创博士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8人,江苏省“333工程”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国际友谊奖1人,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

科学研究: 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80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学院与徐州高新区、邳州市、新沂市共建“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苏师大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邳州研究院”和“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资金1.4亿元。我院科研方面有“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以“目标导向、动态协同、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为保障,组织汇聚国内外激光技术领域最优创新力量,形成了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及平台有效汇聚的协同创新优势,重点突破大尺寸激光陶瓷制备、高功率光纤及中红外激光等关键技术,打破制约激光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商品化为核心,重点解决激光单元器件、系统集成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和辐射模式。

学生培养: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全程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覆盖全部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50余篇(封面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4篇。

国际交流:学院重视学生国际化培养,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波兰华沙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约30名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

 

三、 专业介绍

1. 物理学

物理学(师范)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核心专业。

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及从事物理等相关交叉领域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

师资条件:拥有教授、副教授2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95%10余人获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

毕业去向:40%保送或考取重点院校研究生60%进入省内外中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2.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类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师资条件:本专业拥有教授、副教授20余人,博士学位人员超过60%

毕业去向: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逐年升高。

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满足国家创新型需要,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可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中器件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条件:拥有教授、副教授20余人,博士学位人员超过90%,具有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达80%

毕业去向:毕业生主要从事光电信息科学、光电子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或产品设计研发、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等,也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四、科研平台

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和器件重点实验室

 

一、研究方向:
1)光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主要在激光陶瓷、窗口陶瓷、荧光陶瓷等若干光功能陶瓷研究方面实施重点攻关,进一步提升现有的陶瓷制备技术水平,探索规模产业化的道路。

2)红外玻璃材料与器件:以已掌握的高纯红外玻璃制备技术为基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艺,开发超高纯红外玻璃与光纤等功能器件。

3)中红外激光技术与应用:本研究方向将基于实验室良好的红外激光增益材料制备基础,开展中远红外先进激光技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包括高功率中红外光纤和固体激光器研发及其应用、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研发和激光动力学研究。

4)晶体光纤新型激光材料:对晶体纤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探索新的材料体系、优化功能材料设计及复合功能特性。

5)微纳光子学:发展微纳米结构制造,拓展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的生化传感器件研发与应用。
二、仪器设备
  大尺寸真空烧结炉、冷等静压机、光纤拉丝塔、高温热压炉、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炉、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OSA光谱分析仪、62GHz高速数字示波器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

中红外脉冲固体激光器平台

陶瓷烧结设备


三、简介
  实验室依托的“光学工程”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实验室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其中万级超净实验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实验室资源条件完善,研发服务场所充足,拥有粉体制备实验室、陶瓷工艺实验室、测试表征实验室及激光实验室。

实验室通过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目前形成了以院士(2人)为学术顾问、江苏省省双创人才(4人)和省特聘教授(1人)为学术带头人,以海外归国人员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团队入选2013年度江苏省“双创”团队和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在近几年的建设中,实验室利用交叉学科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深入合作,已经开展了许多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甚至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如超低散射损耗激光透明陶瓷制备、高功率中红外光纤及陶瓷激光器及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等。

五、校友风采

1.朱汉清,男,汉族,19638月出生,江苏涟水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王孝坤,男,汉族,1980年出生,江苏丹阳人,200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物理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李凌云,男,汉族,1980年出生,江苏溧水人,2004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方正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4.刘秀梅,女,汉族,1982年出生,江苏盐城人,200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物理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第12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5.贾全涛,男,汉族,1983年出生,2009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获工学学士学位,现担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财经管理项目CFO。独立设计并带队开发运营商培训真实设备远程交付的eLab云平台,获华为“明日之星”、“优秀个人”、“优秀团队”等荣誉。


咨询电话:18852197313马老师   0516-83500486   0516-83536955

网址:http://phy.jsnu.edu.cn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网站二维码